哈飞路尊小霸王发动机(历时10年、耗资1.5亿,中国航空工业首架涡轴发动机直6无奈停产)
在直20问世之前,中国航空工业几乎没有纯国产的直升机型号。在直升机停机坪上,尽管还有一架 Z-9。直升机有多种类型,包括/8/10,并且有许多修改。但这些直升机的技术来源主要是基于法律体系,都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仿制的结果。只有Z-10才能真正独立建造。回顾这个领域绝对令人心碎。最早采用20世纪40年代技术的多用途直升机Mi-4是从苏联引进的,Z-5是在其基础上复制的。这种活塞发动机直升机在苏联是一种过时的产品,但后来成为中国的主要产品,并且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要么不想更换,要么没有替代型号。
20世纪60年代初,Z-5被成功仿制并投入服役。该样机采用活塞动力,存在功率低、平台性能差、负载低等问题。最大起飞重量7.6吨,最大载客量15人,最大飞行速度21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520公里。 Z-5自正式推出以来就已经面临落后的现实。根本无法满足三军的需求。大家都知道,造成这种落后的关键是缺乏科研实力和基础产业。如果要研制更先进的直升机压力相当大。
米4直升机
Z-5直升机
置之不理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风格。军工的本质是创新、迎接挑战,摆脱落后的现实,满足军队的需要。 1966年7月,三机部委托122厂研制新型直升机。最初的设计假设可容纳 20 人。考虑到风险因素和可行性,新型直升机需要对Z-5进行尽可能的改进,因此开发团队选择了792涡轮轴发动机(Turboshaft 5)作为动力,并对Z-5进行了重大改动。 。随后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中型直升机Z-6,这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架涡轮发动机直升机。
在Z-5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修改。最终的计划是改变皮肤和头发。原型机于 1967 年完成。现在Z-6的最初形式是一个组合,包括新设计和手工打造的机头和Z-5后机身的组合。为了快速完成Z-6的开发,除了新的机头和发动机外,其他部件如旋翼、自动倾斜仪、传动系统中的尾部减速器和旋翼制动器正在采用标准配置进行开发。来自Z-5。进展相当快。
智6在工厂组装
最大的外观特征莫过于机头和发动机的互换。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材。改款后的Z-6看起来更加纤薄,可以容纳更多的人或物料。
Z-5直升机
Z-6直升机Z-6原型机出现后,各大厂商分工合作。总体研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院(602所)完成,相应的生产工作由哈飞(122厂)负责。涡轴5发动机的设计工作由株洲发动机设计院(608所)进行,生产工作由哈尔滨发动机厂(120厂)进行。原型机的静态测试于1969年1月1日完成,原型机的组装工作于12月2日完成。经地面滑行、空中悬停、贴地飞行后,于同月10日完成首飞。
完成首次飞行是一系列后续测试。到1970年初,全部试飞已完成,累计试飞时间为20小时26分钟。基于成熟的Z-5的丰满度,一切都很顺利。大家都在等待它的成功部署,但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却有点令人困惑。 122厂一直是Z-6研制的主力军,后续的改进和试飞也将在一次中途停留的情况下处理。但当时飞机机械部发文,由372厂(长飞)接管生产。接下来,江苏省组织了数百家单位帮助生产直六,随后又派出602所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种由外行人指导专家的分散开发方式注定了Z-6的悲惨一生。
Z-6直升机
Z-6直升机
混沌下生产的产品质量非常差,以至于1970年9月,03号原型机在高原和高温试飞归来后,因油管破裂,在唐山附近紧急迫降。飞机紧急迫降时撞上电线杆并翻滚,机上10人全部受伤。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是Z-6的第一次事故,但后来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1972年,当直六项目的最后工作移交给江苏省时,原122架工厂原型机中的两架飞往江苏,用自行组装的直六进行了各种试飞。同年8月7日,02号原型机再次迫降并在吉林起火,直接造成6人丧生。
由于参与研制的单元过于复杂,整个研制过程充满变数,直六的后续试飞造成了更大的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Z-6 的开发于 1973 年停止,Turbo-5 配套发动机于 4 年后获得官方批准。最终推迟到1979年,因为单引擎设计不够安全,整体性能不再先进。历时10年,耗资1.5亿元。航空工业第一架自主研制的涡轴直升机终于研制完成。
Z-6直升机
Z-6直升机
直六直升机三视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