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me(汽车风云人物系列1-----海马与景柱)
1、景柱其人
景柱,男,1966年10月生,汉族,河南兰考人,研究生学历,湖南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海马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全国工商联常委,海南省人大常委,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海南省科协副主席,海南大学副理事长,海南省汽车工程学会会长,湖南大学教授,海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等。
2、景柱与其所在的海马汽车
1988年,时代的呼唤和踌躇满志,让年仅22岁的景柱随一批拓荒者,满怀希望踏上了海马筹建基地这块红土地。近百名员工大多就住在低矮、潮热、人均不到2平方米的简易工棚里。不久,同来的30余名大学生纷纷怆然离去。此时上级领导找景柱谈话,问他愿意留在机关,还是基层?景柱毅然回答:“基层。”此后,厂房内、车间里、机器旁到处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谁曾想到,海南汽车工业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从菲律宾购买的福特汽车生产线,被完整的平移过来。1990年完成了四大工艺车间的安装调试,一个具有完整的汽车制造能力的工厂,已经初现端倪。
光阴荏苒,岁月无痕。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景柱始终扎根基层,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凭着过硬的业务和实干的精神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厂里的技术尖子。
1989年,这位当时只有助理工程师职称的年轻人,很快被破格提拔为冲压车间主任,主持设计制造模具数百套,调试日本进口模具700余套,为上海大众生产冲压件达200多万件。
1990年,海南汽车制造厂第一辆马自达929旅行车(HMC6470)试制成功。
1991年,由他主持完成了HMC6470型旅行车冲压模具的技术引进与商务谈判工作,并成功解决了设备的技术匹配难题。
同年,与马自达草签合同,HMC6470正式开始国产化;
1992年,由他策划完成了与上海大众公司经济技术合作谈判工作,实现利润约1200万元。同年,他开始分管技术与销售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亿美元,实现销售收入达20亿元。同时,HMC6470旅行车正式投放市场。
1993年,海南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以马自达E2000面包车为原型的HMC6440;1994年,推出以第六代马自达323为原型的海南马自达323,323和929更是一度风靡,颇受欢迎。
由于体制的束缚和经营不善,刚起步的海马不久后也面临严峻的生死关口。1995年至 1997年,700余员工每年拼装几百辆汽车过日子,累计亏损1.6亿元,负债总额12.8亿元。管理滞后、市场狭小、产品老化等成为阻碍海马发展的瓶颈,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1997年6月,年仅31岁的景柱临危受命,出任总经理。
1998年,一汽集团煎饼海马汽车制造厂成立一起海南汽车有限公司。
2000年,海马集团成立。
2001年,国内第一款SMPV——普力马正式上市
2002年7月,福美来正式投放市场。海马集团借壳ST琼金盘上市。
2003年,海马集团上海研发中心成立。
2004年,海马集团与一汽集团重组,成立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2006年,自主品牌——海马亮相。
2003年产销量突破5.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0%,名列中国500强,中国机械工业100强;2004年累计销量突破6.6万辆,同比增长20%,实现连续5年高于市场平均增长水平的发展水平;2005年总体销量突破7.8万辆,同比增长18%......
2006年8月,海马首款自主产品福美来上市,上市当月销量即超过万台,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十大车型”之一。同年,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并在上海研发基地组建了新能源研究室,先后开发出海马H12、海马Me和海马Mpe等新能源车。
2007年2月28日,全资收购位于河南中牟县的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
2007年4月16日,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更名为“郑州轻型汽车有限公司”。
2007年7 月17 日,海马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并将所持有的郑州轻汽100%股权转让给海马郑州公司,对郑州轻型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形成5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2008年 4月18日,海马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项目开工建设。
2009年2月17日,海马郑州首款产品福仕达下线。
2009年12月26日,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项目竣工,首款微轿产品海马王子下线,标志着河南省从此有了“河南造”的轿车。
2010年2月底,海马郑州成立电动汽车事业部。
2010年4月23日,首款微轿海马王子北京车展上市。
2013年,海马(郑州)M3上市,一汽海马S7,M8上市;
2014年,海马(郑州)S5,一汽海马福美来M5上市;
2015年11月、12月、2016年1月、海马(郑州)S5全部月销过万;
3、与马自达、一汽的渊源
(1)马自达:
1988年,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不在,泡沫破灭。年轻气盛的马自达,依然盲目地追逐着产量、技术和市场扩张,结果自不待言——马自达迅速陷入危机,不得不疯狂寻找新的利润出口、合作对象。也就是在这一年,海马汽车的前身——海南汽车制造厂正式成立,冲压车间四条生产线、焊装、油漆和总装流水线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海南终于有了生产汽车的能力,却苦于没有技术,无车可产,空有一身洪荒之力,却被封印在被窝里。海南政府随即向马自达抛出橄榄枝,邀请马自达到海南,两家一拍即合。
两家成立了当时海南甚至当时中国最完善的合资企业——海南马自达。 1990年,海南汽车制造厂第一辆马自达929旅行车(HMC6470)试制成功,次年8月,与马自达草签合同,HMC6470正式开始国产化;1992年,HMC6470旅行车正式投放市场。1993年,海南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以马自达E2000面包车为原型的HMC6440;1994年,推出以第六代马自达323为原型的海南马自达323,323和929更是一度风靡,颇受欢迎。
但是,当时的政策所限,计划生育的政策同样适应于汽车产业,准生证——无论怎么努力,国家“连个汽车生产许可证都不给我”,海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只能在海南省内通行。
琼州海峡以北,汽车市场如日中天,桑塔纳卖得风生水起,可怜南海这对璧人不但只能望大陆兴叹,还要忍受产量不高导致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700个员工靠每年拼装几百辆汽车过日子,负债累累。当初承诺马自达的利润出口,海南根本无法兑现。
接下来,就到了和“共和国长子”一汽集团这个高富帅之间的故事。
(2)高富帅的援助和挖墙脚
正在海南马自达一筹莫展,心急如焚的时候,一汽站了出来。一汽之所以站出来,想来不会是出于江湖义气,一汽“请”海南汽车制造厂挂靠在自己这个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名下,以帮助海南取得生产汽车的资质,冲破困局。现在二十多年过去,回头一想,这忙帮的,细思恐极,可能也正因为海南政府走投无路,于1997年11月和一汽正式签订协议,成立了一汽集团100%控股的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高富帅的“三环十二少”,竟然还是个心机boy。
高富帅给了名分,但,也只是个上书房行走的职位,海南有了准生证,可以生产全国销售的汽车了。然而,一汽除了给了海南一个名头,并没有给海汽任何车型、资金、技术和管理,海汽只能一边继续生产老旧车型,一边继和马自达合作。
2001年海汽以马自达名义推出国内首款家庭MPV普力马,当年销量就达1万多辆。2002年海马在马自达的支持下,下线了国产马自达323——福美来,这款车因为外型经典、质量良好、价格便宜以及挂着马自达的商标,迅速成为中国车市黑马,和通用凯越、现代伊兰特并称“新三样”。海马瞬间从一个边缘车企,一跃成为市场主流。
可就在这时,早就不满足于依附小小海汽的马自达已经开始悄悄地红杏出墙了——他瞄上了一汽这条大腿。正(zao)在(you)此(yu)时(mou),一汽借由是海汽的控股伙伴,指派当时的副总经理徐建一到日本访问马自达。
就像一汽收购夏利只是为了勾搭丰田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汽对海汽故伎重演,徐建一果不其然看中了当时正处于最后研发阶段的马自达6,并向马自达发出了合作邀请。
马自达迅速投怀送抱。2005年3月,一汽集团、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马自达共同出资成立了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此后,马自达6正式在一汽马自达投产,开始了一汽轿车辉煌的历史。次年,马自达同时傍上长安福特,彻底与海南汽车恩断义绝。【部分内容属于推理判断,请谨慎阅读】
这个,还能说什么呢?
4、北上、迁都
海马单飞后,上市的第一款车是个“旧瓶装新酒”的福美来2代,然而因为车标不再是马自达,国人购买欲顿时下降,销量传奇不再。2007年,另一款自主车型海马3,也遭到市场的冷遇。2008年,海马汽车销量继续大幅下滑,即使在车市疯狂增长的2009年仍未见好。
那还是在2007年,海马意识到自己不能一味受困于海南岛,于是迈出了扎根中原的第一步——收购郑州轻汽,成立海马郑州基地。彼时,海马掌门人景柱的讲话言犹在耳,“这一桩打下了我们的事业,打下了我们的感情,甚至打下了我们的后半生。”
似乎那时景柱就已笃定,海马总有一天要“迁都”。
海南的确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汽车——过高的物流成本、薄弱的工业基础、难以留住的人才,都是海马成长路上的阻碍。
而市场广阔的郑州,似乎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外加河南虽有宇通、少林等汽车企业,但迟迟没有一家轿车生产厂家,海马的到来,正好能结束河南“无轿车”的历史。掌门人景柱又是如假包换的河南人,因此河南政府格外欢迎海马汽车。
所以北上郑州的海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2015年,海马郑州基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利税超过20亿元。郑州不但拥有海马M6、M3、S5、爱尚和福仕达,更是握着海马的电动汽车事业部,以及今年即将上市的全新SUV车型S3。可以说,海马把政府支持的、市场热度持续升温的,都给了郑州。
良禽择木而栖。偏安海南一隅,海马的上半生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代价,如若再不走,恐怕迟早会落得破产倒闭或被收购的命运。然而,在中国,经营企业从来都是如履薄冰,尤其企业“迁都”,会给当地财政、税收、就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当地政府官员的行政业绩。
和政府沾边的企业更是如此,不该提的想法你提了,不该捅破的窗户纸捅破了,稍有不慎,你就会成为下一个仰融和左延安……谁让我国就是有着“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和最便宜的企业家”呢?
不过,即便“迁都”,海马的海南生产基地也依旧会如常运营吧,就算不迁,海南总部也将愈发是一副被架空的皮囊吧。
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公司”开业,开中国汽车业合资先河。
之后,上海大众、广州本田、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雨后春笋,海南马自达也算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先行者了。经历了与马自达的分家、自己的艰难摸索、到郑州安家立足的历程,现在走到这一步实属不易。对于中国品牌,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国际消费者逐渐认同和接受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未来的路还很长,前方路虽然难走,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停下来。
(部分内容选自autocarweekly;)
相关文章